史林探秘:为何豹式坦克在卫城作战中的第一次亮相,会以失败告终?
最新动态

你的位置:富联注册 > 最新动态 >

史林探秘:为何豹式坦克在卫城作战中的第一次亮相,会以失败告终?

发布日期:2024-08-24 14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48

“我们的战车呢?......它们陷在泥地里动弹不得了......突然之间战车出现在我们的身后,数量越来越多。它们的炮管都很长,是一种全新的型号。哦,好耶,是新型的豹式战车!然而,战车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,我们的热情随即又跌入到了谷底。”

一名‘大德意志’装甲掷弹兵师的炮兵军官,在他的日记如此记录下了豹式坦克在卫城作战中的表现。从这名炮兵军官的记录中,不难看出对这种日后成为德军装甲主力,被崇尚德军的军迷冠以现代坦克之祖的豹式坦克,满是调侃与不满。

可为何豹式坦克会落得如此评价呢?

1943年7月初姗姗来迟的200辆崭新的豹式D型(D-2型)坦克,列装了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的第4装甲集团军群下辖的,第48装甲军的第10装甲旅第39装甲团的第51营和第52营。

随后的1943年7月5日,第48装甲军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,参与到了进攻库尔斯克的战斗来。作为日后德军主力坦克的豹式坦克在这场作战中首次亮相,却迎来了一个开门黑。

在当天的作战中,第38装甲团开进了一个遍布沼泽的峡谷中,豹式坦克不是陷入泥里动弹不得,就是压中了苏军布置的反坦克地雷当场趴窝。早有准备的苏军集中各式火炮,对陷在沼泽地里的德军装甲集群发起了猛烈炮击,德军36辆崭新的豹式坦克就这么在短短两小时内成为了一堆废铁。

卫城作战是德军的作战计划名称,它的对手苏军对这场作战的称号我们更耳熟能详——库尔斯克会战。而库尔斯克作战大家都知道,它是东线战场的转折点,从这以后苏军一路东进,从库尔斯克到柏林所向披靡。所以做为日后德军主力装甲力量的豹式坦克也有了一个尴尬的记录,装备它后的德军再没有取得过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。

豹式坦克生不逢时,但是它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糟糕的表现却是必然,这从它出厂时就已经决定了。

随着纳粹德国在东线发起巴巴罗萨战役,德军迎面撞上的苏联T-34坦克便成了他们挥之不去的阴影。虽然德军在开战之初,可以依靠自己完备的战术体系和优秀的坦克手,有效地抵消苏军T-34坦克的技术优势,但是这显然并非长久之计。

因此在1941年11月25日,德国国防部就向德国各装甲车生产商发布了通告,要求它们拿出一种全新的中型坦克设计方案,其后将会根据设计方案,决定是否邀请厂家参加新中坦的招标。

这么一笔大单,德国的各大军工企业自然是全力以赴。为了避免设计方案过于奇葩,德国国防部还发布了设计指引。在德国国防部给出的新式中坦设计指引中,明确提出这种坦克要能装备新式的大口径坦克炮,前装甲要能承受得住T-34坦克500米外的射击,并且严格限定这种新中坦重量需维持在30吨级。

二战各主要参战国的中型坦克中最成功的,就是美国的谢尔曼和苏联的T-34,两者各种魔改不断,但是重量在二战中都维持在30吨级。很显然,受限于当时的发动机技术和材料工艺,30吨级的中坦是当时在可靠性和威力之间能达到平衡的极限。

因此德国国防部给出的这个设计要求,无疑是非常适合当时德国工艺水平和战场需求的。

然而到了正式招标时,却出了幺蛾子。

最后进入招标环节的两个公司,分别是大名鼎鼎的戴姆勒-奔驰和

,我们一般人很少听过的奥格斯堡-纽伦堡机械制造公司(既MAN,现在已经被大众控股主产大卡车)。结果

MAN笑到了最后,那么戴姆勒到底输在哪了呢?

戴姆勒豹式坦克的木制模型

戴姆勒

一看德国国防部的设计指引,立马意识到这不就是T-34嘛,所以它的设计方案老实地直接照抄了T-34,姑且叫它‘飞翔的T-34’吧。

因为戴姆勒的设计方案在照抄了T-34/76的外形和设计之外,别出心裁地在车体后部多设计了两片稳定翼。戴姆勒设计方案中的德国元素寥寥,除了坚定地保留了德国独具特色的交错式负重轮外,火炮使用现成的48倍径的PAK40反坦克炮,也算是增添了一些德国元素。

而戴姆勒的竞争对手MAN可滑头多了,它通过关系了解到希特勒对大口径火炮十分痴迷。于是在和戴姆勒一样照抄T-34设计并加装了德国特色交错负重轮之外,还给自己图纸上的那30吨级的小身板中坦,硬是架上了尚在研制中的100倍径75mm加榴炮。

投上所好的MAN在1942年5月13日的模型投标中一举中标。

D-1型豹式坦克,左前装甲有条竖直突出的一小块,右边横着一个驾驶员观察窗和桶装炮塔观察窗,炮盾圆形

雀屏中选的MAN于1942年底拿出了样车,为了能从审核中过关,

MAN也是玩尽了花招。

它为了装进100倍径的75mm火炮将炮塔大大放大,

为了重量不超标直接把炮塔做成了空心的。可是即使这样,在加装了那门大炮后样车依然重量超标,MAN滑头地把车体装甲也给做成了空心的,这才得以将重量减到了德国国防部的招标要求内。

显然MAN的样车根本不合格,可它居然就这么鬼唬鬼地通过了审核,想必负责验收的德国军官腰包一定是沉甸甸地了。

如果豹式坦克就这么按MAN糊弄地方式生产,那么它以后自然也没机会名声大噪。幸好就在豹式坦克准备量产的时候,一名大人物的出现使得它日后得以名垂青史。

古德里安

深受德国东线部队坦克不足现实困扰的希特勒,为了能在南线按时发起卫城作战,不得不做出了一些高姿态。1943年2月17日,他在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,因为意见不合被他免职的德国装甲兵名将古德里安。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,1943年2月28日,古德里安走马上任了德国国防部装甲兵总监,全面负责德国装甲车辆的生产。

古德里安检视了豹式坦克后立马便发现了

MAN的猫腻,他随即便否定了

MAN的豹式量产计划。虽然

MAN的豹式设计问题多多,可是古德里安作为久经沙场的名将,知道前线亟需一种能与T-34对抗的坦克,时间上也已经不允许再一切推倒重来,所以他只是命令MAN对豹式坦克设计进行大改。

新的豹式坦克改为安装70倍径的75mm加榴炮,整个车体也随之放大,前装甲得到了极大加强比虎脸还抗揍,而且秉承德国坦克独立作战强的传统载弹量达到了70发以上......可随之而来的就是只是脸厚的豹式坦克战斗全重高达44.8吨,而注重全身防护的苏联IS-2重型坦克战斗全重也才44吨啊。

豹式比IS-2战斗全重还重了近1吨,好意思叫它中坦吗?

豹式飙升的重量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,变速箱、传动装置、悬吊系统等等都得改。更令人头大的是,豹式的发动机难以支撑豹式的重量,所以动不动就因为过载而自燃!

可是时间不等人啊,那边卫城作战的开始时间已经一推再推了,豹式坦克只能先生产出来,然后在线下一辆辆地改进了。

喜新厌旧的德国陆军总部也在这时来给老古添乱,它发布命令要求停产除了虎式和豹式以外的所有坦克!老古在1943年3月9日的军事会议中断然拒绝执行这一命令,德国生产线得以继续维持生产‘军马’Ⅳ号坦克。

看看德军部队当时坦克不足的情况,就能明白德国陆军总部的要求是多么地荒唐。古德里安视察了18个自东线退下来的德国装甲师后发现,它们一共仅仅只有495辆坦克可用,这只相当于巴巴罗萨战役开始前德国的两个满编装甲师!

由于缺乏坦克做为突击力量,所以‘卫城’作战的日期不得不一再推迟。这直接导致德国的作战计划泄露后,苏军得以有大把时间,有针对性地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大建防御工事、调集部队、广布地雷,并撤出没必要的部队等等,将库尔斯克整个建成了一个大阵地。

有意思的一点是,古德里安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提到至少在1943年7月前,已经下线的豹式坦克是没法用于作战的。而希特勒将卫城作战开始的日期从5月15日推到6月25日,最后推迟到1943年7月5日,仿佛就是为了等豹式坦克到来。

尽管到最后古德里安依旧认为豹式坦克还不适合上战场,但是希特勒已经等不下去了,于是已经下线的250辆豹式坦克被打包装上火车,运往了库尔斯克前线。

头没了就剩鼻子的豹子

然而豹式坦克作为一件高技术兵器,却在一身毛病缠身的情况下被硬推上战场,那它首秀的结果自然也就注定了。被赶鸭子上架的豹式坦克,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各种花式趴窝,成了德军装甲兵、工兵的噩梦,沦为了炮兵、步兵同行的笑柄。

到了1943年8月10日,库尔斯科会战才进行了三分之二的时间,可德军投入到库尔斯克前线的250辆豹式坦克,只剩下43辆还在军中服役了。

好在古德里安看到了豹式坦克的改进空间,而MAN也知耻后勇,其后推出的A型和G型都很争气,使得豹式与Ⅳ号坦克一道,成为了德国二战后期装甲战车的中流砥柱,终为一代名坦。

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,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。

谢谢大家的支持。

德国国防部豹式古德里安库尔斯克坦克发布于:天津市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富联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